近期,重慶市科委針對劉延東國務委員指出科技工作存在的分散、封閉、低效、領軍人才匱乏等問題,根據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要求重慶在科技改革領域先行先試、為中央分憂的重要指示,落實重慶市政府市長黃奇帆市長提出的科技創新“三不原則”,研究提出了“創新十條”。
一是以人為本,大力建設科技人才隊伍。通過整合多渠道資源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面向全市重點行業和產業的技術支撐,引進國內外杰出科技團隊100個以上,帶動數十萬人才來渝創新創業。
二是以需求為導向,大力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建立全國最大的科技成果轉化與孵化基地,大規模加工和轉化國內外實用專利,形成全國最大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場。開展政府科研項目形成的職務成果轉化及收益權改革試點,鼓勵和支持成果及時轉化。改革科技評價與獎勵制度,對在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企業和個人予以重獎。
三是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體制大改革,實現國際國內大循環,引進、培育上千家各類科技投融資機構,形成上萬億的各類科技投融資規模,努力建設中國最大的科技金融中心。
四是以企業為主體,集中力量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創新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模式,形成政、產、學、研、金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促成80%的科技資源投入到20%的項目上,企業研發投入占項目總投入的80%以上。
五是以高等學校為主體,大力培養科技人才,開展原創性研究。設立專項支持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產學研合作,依托企業(院所)建立100個創新人才畢業實習工作基地和研發基地,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結合工作與研究實際寫畢業論文。支持高等學校聘用有10年以上工作經歷的人員任教授和有5年以上工作經歷的人員任副教授,支持企業從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交流聘請技術骨干。形成多方聯動機制,選擇部分市級重大原創性科技計劃項目,開展科研人員人力資源成本費用補助試點,最高比例可達總項目經費的1/3。
六是以研究院所為依托,大力建設科技研發和中試孵化平臺,開展行業重大共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推進建立現代科研院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搭建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化的平臺。通過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在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科研設施設備開放共享服務中心,設立運行經費和對外服務補貼專項,盤活現有200億元的科技資產,使科研設施設備使用效率達到90%以上。
七是創建協同聯動機制,實施區縣、產業、民生和能力建設四大科技示范工程,推動科技深度融入經濟社會主戰場。“十二五”期間,籌措資金100億元,調動其他投入1000億元以上,幫助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專利10000件以上,研究開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重大產品100個以上,推廣應用重大技術1000項以上,實現直接經濟效益3000億元以上,惠及群眾1000萬人以上,提升區縣科技實力,支持“縮差共富”,搶占知識產權高地。
八是大力開展科技國際合作,實現科技大開放,建成中國一流的科技大開放高地。“十二五”期間,籌措資金50億元,調動其他投入200億元以上,實現雙“151”目標:引進境外頂級研發機構10家以上,與境外50家以上的知名研發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引進1000項以上技術推動重慶發展;在境外設立重要研發機構10家以上,50個以上的重慶研發機構與境外開展深度合作,向境外輸出技術100項以上。
九是推進研究制定和落實低稅費引導企業大幅加大科技投入的具體政策措施和操作辦法,促進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投入的主體。
十是認真研究制定和落實低融通成本促進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具體政策措施和操作辦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