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對象
董光璧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開遜 中國科協榮譽委員、教授
劉兵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以善的價值駕馭科學活動
《科學時報》:現在科學的形式主義盛行,已遠離“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務實路線,科學應如何返璞歸真?
劉兵:就科學在過去的表現來說,形式主義并非是其本質特征。這里有對所謂形式主義的理解的問題。那種違背科學本來的目標而追求其他利益而出現的形式主義是有害的,但在另外意義上的某種形式主義卻并非一定與務實路線相矛盾。與務實路線相矛盾的,也許更是科學本身那種對非功利的、目標長遠的對自然的認識的追求。我們在談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時,一是主要談及的是技術而非科學,當然技術本來就是務實的。而科學,則不一定非要有這種功能。因而,那種所謂的“返璞歸真”也許并不是一個真問題。
董光璧:科學形式主義的主要表現為把科學當做一種符號或者口號,這種離開生存意義的科學是無益于人類的。科學作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永遠是人類有效生存方式的表現。
張開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具有深刻的哲學涵義,是對人類活動的上位思考。歷史學家依據人類活動的主流技術特征劃分時代,這是因為改變物質世界的創造活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科學技術是推動文明的第一要素。
現代技術與科學思想共同構成第一生產力。現代技術容易產生顯性的直觀作用;科學思想對社會的影響比較緩慢,然而其影響更加深遠。當人們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付諸實踐的時候,常常關注前者而忽視后者。如果忽視科學思想,現代技術則難以幫助人們實現美好的愿望,甚至事與愿違。
科學為人們提供理解宇宙、觀察世界、規劃未來決策的依據,使人們能夠超越經驗與常識應對挑戰,為文明賦予不竭的動力。
《科學時報》:抑或“生產力論”是一種科學的工具理性的極端表現,現在須強調其價值理性?
劉兵:確實如此。而且,我們現在更加迫切需要的,恰恰是對這種科學的工具理性的極端表現對于社會發展和科學本身危害的清醒認識。至于技術,情況略有不同,一是本來技術確實具有某種生產力的意味,但與此同時,對作為生產力的技術的盲目濫用,也同樣不是“科學發展觀”所需要的。
董光璧:科學是理性的事業,科學理性包括邏輯、數學和實驗三大要素。邏輯保證科學知識的條理性,數學保證科學知識的精確性,實驗保證科學知識的可靠性。但這三者還不能保證科學知識造福人類,在邏輯理性、數學理性、實驗理性之外,科學還需要增加和發展價值理性,以善的價值駕馭科學活動。
張開遜:關于“唯生產力論”的話題,我國曾在一段時間內有過討論與爭辯。
實際上,人們使用生產力,均為實現某種目標或達到某種目的,這就有可能出現一種情況即濫用技術,其結果無論初衷如何都有可能釀成災難。
在使用現代技術的時候,人們往往有嚴格的技術設計和工程設計。技術設計主要考慮如何以最優方式體現功能,工程設計主要考慮可靠性與經濟性。然而,人們常常忽視一種重要的設計——人文設計。人文設計考慮對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考慮對未來的影響,考慮是否能為人們帶來長遠利益與幸福。人文設計是人類活動的頂層設計,是技術設計與工程設計的基礎,是具有科學智慧的理性人類行為。
《科學時報》:通過科學創新與科技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或發展方式,這是科學對文化強國戰略最直接的助力,或是科技強國方略的延伸?
劉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或發展方式,是一個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的問題。但究竟如何轉變,卻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以往過于強調科學創新(其實在與經濟增長相關的意義上更主要是指技術創新)與科學發展,又恰恰是在強化以往的經濟增長方式或發展方式。因而,作為在更高意義上的科學對文化強國戰略的幫助,應該是在理念的層面上,更為注重可持續的發展政策,而這決不是只靠具體的科學知識和具體的技術應用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更是一種與科學相關的理念的問題。
董光璧:創新已經形成了一個由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四個環節組成的牢固鏈條,不同的環節各有自己的價值取向,但人類普世價值作為共同的價值底線是不可逾越的。所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或發展方式,要求企業擔起經濟、社會和環境三重責任,而且這也是馮友蘭早年所闡釋的人生三種精神境界的體現。
經濟責任要求只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最低境界,社會責任要求體現作為人類一員的道德境界,環境責任要求體現作為宇宙一員的天人境界。
張開遜:人類選擇了不同于其他物種的生存方式,用發明締造了有別于自然的文明世界。這是一個動態的世界、競爭的世界。人們不斷通過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獲得新的知識與新的能力,創造新的機遇、創造新的生存空間。缺乏探索與創造能力的國家與民族,會陷入悲慘的境地。
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繁榮,強國富民;通過傳播科學思想,使科學的理性精神、探索與創造的精神成為大眾文化;通過尋覓科學智慧與人文精神融合的途徑,為走向光明的未來鋪平道路,這3種并行的努力,應該是現代人的文化共識。在這個意義上,科學的文化價值不言而喻。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